引领教学创新,提升学习效能 ——南校区2023级高效课堂探索
2月17日—3月7日,临沂一中南校区2023级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共九大学科的高效课堂探索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规范高效课堂模式,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活动第一阶段,南校区高二年级主任李京国召开全体学科组长会,进行统一部署,安排高效课堂探索活动的前期工作,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先探索一套高效课堂流程以供参考。
活动第二阶段,各学科高效课堂探索课开讲,各学科组根据前期探索的流程开展教学,在实践中打磨。
语文组梁茂丽老师大胆采用联读的方式,将《蜀道难》的豪放与《蜀相》的沉郁并置,打破传统诗歌教学"作者介绍-背景分析-逐句讲解-主题归纳"的固定模式,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更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契合高效课堂的展望。
数学组徐慧慧老师主讲的示范课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融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同时紧密对接教材核心知识与高考命题趋势,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英语组王雪老师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习题答案,各小组热烈交流,思维碰撞出火花。随后,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们自信表达,展现出良好的语言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最后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语言环境,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物理组曹宽宽老师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为核心任务,通过"情境导入—模型构建—方法探究—迁移应用"的清晰脉络展开教学。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环节紧凑有序,实现了知识结构化与能力进阶的有机结合。
化学组刘志婷老师以“探究宝石的鉴定方法”为任务驱动,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晶体结构的角度进行探究。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模型拼插、动画演示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晶胞的空间结构模型,并学习运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原子个数,理解原子分数坐标的含义。
生物组张宁老师执教,以“植物组织培养”为主题,通过实物展示、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张宁老师展示了组培材料,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眼前一亮,课堂氛围热烈。任务设计清晰明确,环节衔接流畅,学生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历史组马骁老师执教,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能为核心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历史组不仅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主阵地。
地理组王露老师以“电影里的太平洋浮标”为情境导入,通过“海洋空间资源知多少”“耕海牧渔现海洋”“国家安全共守护”三大任务链展开教学。课前基于课前学案反馈,聚焦学生认知薄弱点(如“滩涂位置”“增殖放流”),通过“学生问题呈现”实现靶向突破。课内结合高考真题,提炼“影响类问题作答模板”,组织学生当堂完成思维导图构建与变式训练,强化实战能力。
政治组李振兴老师执教,教学实践以“校园纠纷如何解决?”为情境,通过播放精选短视频(如邻里矛盾调解成功案例),快速激活学生兴趣。通过分组模拟“劳动仲裁庭”,学生分别扮演仲裁员、劳动者、企业代表的方式,结合《劳动法》条文分析案例,实时点拨法律术语,以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跨越。
活动第三阶段,临沂一中副校长、南校区执行校长宋青,副校长徐帮利,南校区教务处主任狄丽烜,南校区各学科头人深入各组座谈会,评课研讨,进一步打磨各学科高效课堂规范。在交流打磨中,各学科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的课堂模式。
数学学科组长徐慧慧表示:“本次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不仅展示了各学科的教学创新实践成果,也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未来,学科将继续深化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