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新时代强国复兴征程上的追梦人
4月8日下午,马兰基地原政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将军受邀走进临沂一中南校区,为高一、高二全体师生带来主题报告《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新时代强国复兴征程上的追梦人》,临沂一中副校长徐帮利主持。
孔令才将军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论述引入,从“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怎么来?如何做?三个问题入手,详细解读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基本内容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从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超越、矢志奋斗奉献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发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报告会上,孔令才将军通过引入催人泪下的视频、丰富详实的史料,带领同学们走进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走近那些灿若星辰的人们,深刻感悟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核的“两弹一星”精神。通过播放视频,在场的师生们重温了林俊德院士把病房变成办公室,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等感人至深的画面,无不为这为国铸盾的精神动容。
孔令才将军寄语一中学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将“两弹一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秉承“智圆行方,厚积薄发”校训,刻苦求学、勇于攀登,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永葆奋斗姿态,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徐帮利在总结发言中再次感谢孔令才将军的受邀,并表示这是一堂值得铭记一生的理想信念课,希望同学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品德和增强本领的强大力量,一中学子将努力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人物简介:
孔令才同志,马兰基地原政委,中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和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他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长期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战线工作,先后就职于原国防科工委机关、原总装备部机关和两个科研试验基地以及两所军事教育院校。
学生感受:
今天听了孔将军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主题报告,我颇受震撼。在那个年代,无数科研人员敢为人先,怀抱一颗颗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勇攀高峰,“我愿以身许国”王淦昌铿锵有力的誓言鼓舞着我们把爱国之情融入到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钱学森用实力撑直了中国人的脊梁,我们应昂首阔步,勇往直前,用青春与汗水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2023级1班李双萱萱
两弹一星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应铭记于心。于敏、钱学森、郭永不等院士历丝艰险回到祖国,为了我国的核导弹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时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我们现如今的和平生活。
“事业因艰巨而伟大,人生因奋斗而精神?”我们应当向科学家们学习,透过厚重的历史看担当使命,透过鲜活的人物看民族品格,以自身力量报效国家筑建美好、强大的中国!
——2023级2班薛思琦
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铸就国之重器,戈壁黄沙里绽放的不仅是蘑菇云,更是民族脊梁。新时代青年当接过精神火炬,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胸襟,在科技攻关中续写传奇。
——2023级15班刘畅
孔令才将军讲述的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形象尤为感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投身“两弹一星”工程。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必将在我们的血脉中永远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级10班邰轶硕
听此一课,“两弹一星”背后几代人波澜壮阔的血泪史让我热泪盈眶。一大批杰出人才饱含爱国热血,穷极一生推动我国国防事业发展。“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看着“两弹一星”发射成功后的灼目亮光,听着钱老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我倍受鼓舞,吾辈当耕耘,铸国之富强,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永葆青春姿态。
——2023级9班陈文雯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正是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智慧结晶。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科技创新的洪流中去,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2023级4班武欣桐
本次报告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传承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无论身处在哪里,都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努力提升自己,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023级8班解萌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意义和时代价值。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23级17班杨欣语
"戈壁烽烟起,两弹一星耀苍穹。"孔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钱学森先生在国家需要时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的赤子丹心,触摸到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坚守科研岗位的生命绝唱。"我愿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正是科学家献给祖国最深沉的情书。正是这种"两弹一星"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感谢孔教授的精彩讲述,致敬所有隐姓埋名的科技报国者。吾辈青年必将以先辈为楷模,矢志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2024级4班贾壹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在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伟大实践中淬炼出的精神瑰宝。它体现为杰出科学家放弃海外优渥待遇、毅然归国投身科研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展现为科研工作者突破技术封锁、在戈壁荒漠中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更升华为跨领域协同攻关、勇攀科技高峰的"集智聚力、追求卓越"。这三个维度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新时代青年应当赓续这份精神遗产,以功勋前辈为明灯,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奋斗动能,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
——2024级3班鞠雨萱
当在齐鲁大地的校园里再次听到"两弹一星"精神这个熟悉的字眼时,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作为来自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的学子,我的家乡正是那个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是伟大"两弹"精神的发祥地,是无数感人故事的诞生之所。
从小,我就聆听着那些关于原子弹和氢弹的动人故事。1964年,罗布泊上空的那声惊天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1967年,又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象征着东方雄狮已然觉醒。每当重温这些历史时刻,我的内心总是澎湃不已。
我深深铭记那些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他们铿锵有力的誓言,他们艰苦奋斗的身影,永远激励着我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定当传承这份精神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勇攀科学高峰。
待我学成之日,必将回到那片孕育伟大精神的沃土,用所学知识建设美丽家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2024级2班赵世萱
孔令才少将的讲座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虽无需隐姓埋名于荒漠,但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更需传承前辈“坐冷板凳”的定力与“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孔上将讲的“用算盘叩开核大门”的智慧启示我们:创新不在于条件优劣,而在于敢想敢为的锐气。当今青年当以“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为志,在芯片、航天、AI等新赛道,用青春热血续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冲锋号!
——2024级9班卞沂铭
周三下午,全年级师生有幸聆听孔政委主讲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会。一位位科学家的英雄事迹在孔政委铿锵有力的讲述中跃然眼前,他们为国铸剑、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如洪钟大吕般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祖国需要我,我便回来。"这句质朴誓言背后,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的横空出世。正是他们以血肉之躯作笔,在戈壁滩上书写出震惊世界的奇迹,让沉睡百年的东方巨龙重新傲立寰宇。我不由自主地挺直脊梁——那里传承着先辈们铸就的民族风骨。
建国初期筚路蓝缕,前辈们在物质匮乏中创造精神丰碑。这昭示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毅的中国人民无惧任何艰难险阻。新时代的我们站在巨人肩头,更应秉持奋斗初心,在历久弥新的"两弹一星"精神指引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力量——这既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更是对精神火种最生动的传承。
——2024级10班李一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聆听孔政委的专题讲座后,我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层的认知:这是邓稼先先生遭美方软禁十五年仍不改其志,归国后将毕生智慧熔铸于祖国核事业的碧血丹心;是郭永怀院士在飞机失事的瞬间,用胸腔温度守护机密文件的永恒雕塑;更是林俊德将军在生命最后八小时,戴着氧气面罩整理科研数据的生命壮歌。"华夏脊梁撑天地,忠魂浩气贯星河。"这些用生命浇铸的精神图腾,正是中华民族挺立世界的钢铁脊梁。吾辈青年当以先辈精神为炬,以躬行实践为舟——待得星火燎原时,必见华夏之光灼耀寰宇,教盛世长卷永驻辉煌。
——2024级11班彭蓝琦
聆听孔政委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演讲,我感受到深深的震撼。相信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与我一样,被先辈们彰显的"两弹一星"精神深深打动。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望那段艰难岁月,依然心潮难平。科学家们在近乎零基础的困境中,以瘦削的身躯、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中有多少人舍弃小家成全大义,用行动诠释着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郭永怀先生的事迹尤其令人泪目——为抢送关键资料冒险乘机,甚至在飞机失事的最后时刻,仍用身体守护绝密文件,这般无私与忠诚堪称典范。
正是爱国精神筑牢信念根基,正是无畏奉献铸就伟大功业。"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这两种崇高精神的结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铭记这段历史,更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2024级15班郭建辉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国家逐梦之壮举,亦是生命奋斗之传奇。孔令才先生的精彩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之伟大,每每想到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八小时仍坚持工作,与死神争夺时间的情景,不禁眼眶湿润。讲座结束后,深深刻于我心的日期是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离家千里的苦寒之地,从青丝到白发不停歇地研究取得的成果。他们的贡献换来了中国人民挺直的脊梁,换来了祖国的和平安宁,更让我深切领悟到求学的真谛。最后,谨向孔令才先生于百忙中举办如此深刻的讲座致以谢忱,并向所有为中国科技事业奋斗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2024级16班宋亦凡
聆听孔政委的"两弹一星"专题讲座后,澎湃的心潮久久难以平复。那些镌刻在共和国丰碑上的身影,携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深深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讲座讲述了何为"两弹一星",而两弹一星"计划又是在何环境下应运而有生的.看着一位位科研人员们的艰难历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先后成功爆炉,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时消息,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些伟大成就到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时心血、汗水,是他们日夜不息的奋斗和牺牲.
"两弹一星"精神是讲座中最闪耀的内核,它不仅仅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官贵了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依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此时它就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要以"两弹一步"元勋们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刀和实践能力,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024级5班李佳萱
聆听"两弹一星"专题讲座后,这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际核讹诈的严峻形势,新中国以"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争气弹"的决心,开启了自主研制核武器的征程。在戈壁滩的漫天黄沙中,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带领团队,用算盘推演数据,以帐篷作为实验室。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回望,"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24字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我终于明白:所谓"两弹一星"精神,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这种精神血脉必将化作我们这代人接续奋斗的基因密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时代光芒。我以后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要有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正是"两弹一星"精神教给我们的。
——2024级14班孟德伦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深入学习'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光辉事迹,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我更加坚定了以他们为榜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信念。生于华夏,长在红旗下,面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我定当不畏艰险,砥砺前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2024级9班高畅